足迹
贞观大唐第一败家子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十五章大唐厨艺之宗师 九(第1页)

终于写完了一章,抓紧上传。        我发现自己是不是有点作茧自缚!原本本心就是想写一本简单快乐的书,结果写着写着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,每次都要查好多资料,尽量做到严格和"相对"严谨,这样写起来就很累,也不知道大家喜欢不喜欢!大家给个反应呗……        当然主调是不变的,穿越者不开金手指,猪脚不牛B,我凭啥穿越啊!我还不如在红朝吃地沟油炒的菜呢,你说呢        那个,虽然有点不好意思,还是开口了:一直没好意思跟大家要过东西,这次我开一下小口:大家能不能动动您的"尊指",给我这本书点个"收藏"啊!让俺也虚荣一把呗……呵呵    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正文:        服饰穿戴完毕,发髻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——因为是以庶子的身份去拜见大母,杜笛就没有出什么幺蛾子,一切按着唐初这个时候的传统走,至于鞋子,哦,也是因为去见大母的原因,鞋子已经不是像后势拖鞋样式的便履了,而是比较正规的方头履,翘起的方头上饰以云纹。        杜笛穿鞋之后,走了几步,总觉得鞋底硬邦邦的,用他上一世老家的话来说,就是"鞋底不打弯儿",如果穿着时间过长,并且行走时间也长,这种硬鞋底会对脚造成伤害。杜笛觉得很奇怪,毕竟再怎么说是庶子,自己也毕竟是丫鬟、小厮各种下人口称的"三郎君"、"小郎君"——杜笛觉得应该就是"三少爷"、"三公子"、"小少爷"、"小公子"之类的尊称——怎么穿个鞋,都给双硬底鞋,这让上世穿惯了软底鞋的杜笛分外不舒服,就算自己刚穿过来来的时候,穿的"便履"也是软呵呵的啊,比这个"公装鞋"舒服多了!        杜笛忍不住抬起脚看了下鞋底:我X,能不硬吗,是木头做的鞋底!——这不就是"木屐"的变种吗        他忍不住拍了下额头:明白了,橡胶树现在还在美洲野生着呢,从石油提取化合物的技术更是想都不要想!中国劳动百姓能够想出用耐磨的草编成草鞋,木头做成木屐,用多层布或者粘和或者缝合做成千层底谢,用动物皮硝化之后做成皮底鞋……已经是重大的发明了!在大航海时代没有到来之前,在橡胶树种子没有被带往世界各地之前,在工业革命没有到来之前,没有什么更大的变化可以期待了……        其实,杜笛有一点还不是很清楚,像这种木底的鞋,并不是谁都可以穿的。这种木底的鞋,或者用比较大唐式的话说,这种"木底的履"在古代有一个专用词——"舄(xì)"。在古代的诸鞋中,以舄为贵,舄的穿着只限于朝勤、祭祀时穿用,而履随时可用。舄是双底,木制或注蜡,以防潮湿。        严格的说,现在并不是穿这种木底鞋,哦,舄——的时候,杜笛虽然也有文荫职,但只是散职,职别也还没有资格参加朝参,现在又不是春节祭祖时刻,这种"舄"的穿着在此时就有点不伦不类了。        崔氏只是为了表达二房对大房的尊重,因此就不管不顾的给杜笛准备了"高端鞋"。在杜笛看来,用后世的语言来说,崔氏认为,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会面,一切都要以最高规格来要求杜笛。        不管了,杜笛想,反正也就是拜见完了相府大妇王氏之后,自己就没有事儿了,那时候再把这不舒服的木底鞋脱掉得了,自己的懒散性格还是适合于便履这种便鞋的风格。        ……        如果不是大喜之日,或者节庆日,大唐男子和男孩子的服饰打扮还是相对简洁的——当然,那种时刻喜欢涂脂抹粉、最喜欢平康坊的纨绔子弟,又是另一种活法。        相对来说,大唐的女子打扮都是比较艳丽多彩的多。        即便是崔氏这样的喜欢素淡的人,以及小清漪这样的乖乖女,穿着正装之后,都让人感叹。        唐初,自高祖的武德年间,到太宗的贞观年间,刚刚经历过隋末大乱不久,还算是相对朴素,没有唐中后期,尤其是高宗末期,一直到开元盛世时期的以艳丽、奢侈为美,但相对于有些朝代,唐初期的服饰,还是已经算是艳丽多姿。        ……        唐朝贵室女子的上妆顺序一般都是:敷铅粉→抹胭脂→画黛眉→贴花钿→贴面靥→描斜红→涂唇脂。        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,夏商时已经出现,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,用途跟现在的BB霜或遮瑕粉差不多。不过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杜笛知道,铅是一种有毒物质,长期接触对身体不好。有机会的话,杜笛一定要劝说阿娘崔氏和妹妹小清漪少接触这种铅粉。当然,如果有可能的话,杜笛一定会劝止身边所有的人用这种含铅的粉。        胭脂是用各种花瓣研制而成的,颜色多为红色,所以制胭脂的材料多为粉色或红色的花瓣,像桃花等,可选带香味儿的花瓣,取一些置于容器内,捣碎,然后把汁液盛出来,或者再经过过滤,把滤后的汁液晒干,即可用了。现在女性则是用腮红。        黛眉就是描眉,眉毛的形状有柳叶眉、弯月眉、长眉(娥眉)等等,主要是青色或黑色。描上去更加妩媚、诱人。贞观年间以柳叶眉、弯月眉比较常见。像是倭国艺妓现在所画的两个墨点眉,其实流行于唐晚期。        花钿,是贴于额间的饰物,形状多样。它并非用颜料画出,而是将剪成的花样贴在额前。用来剪花钿的材料,记载中有金箔、纸、花瓣、植物花叶……多种,剪成后可收藏在妆奁内,可以多次使用。花钿的颜色有红、绿、黄等,以红、黄色居多,又叫贴花黄,形状多样。用时是特制的胶贴于额间。传说这种特制的胶是用鱼鳔制成,呵气之后,或者沾水之后,即可带有粘性,又称为"呵胶",估计跟邮票后边的胶质差不多的样子。        面靥,可以是画的,也可以是贴的,多数是点在双颊酒窝处,形状像豆、桃杏、星、弯月等,多用朱红,也有黄、黑色。        斜红,是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,多以弯月状为主。        点唇,即所谓点"朱唇",相当于现在的画口红。一般来说,不是把整个嘴唇涂成红色的,而是只涂嘴唇中间的一部分,看上去嘴唇显得特别小,像樱桃小嘴。